20120922更新

 

澳洲台勞報導 《今週刊》承認有違新聞專業

新頭殼newtalk2012.09.21 林靖堂/台北報導

《今週刊》「澳洲打工實錄」報導因為「3合1彙整版」的報導手法,引發新聞專業倫理爭議,清大也為此表達嚴正抗議。為此,《今週刊》於昨(20)日在網頁上刊登道歉啟事,表示自己的報導因為未加註說明有違新聞專業原則部份,深自警惕、深切檢討,同時也對「當事人及國立清華大學所造成的困擾表示歉意」。

《今週刊》所發表的3點聲明如下:

一、儘管為了保護受訪對象,我們在寫作上進行了匿名處理,但報導引發的巨大社會回響,依然造成受訪的「清大畢業生」身分曝光,為當事人帶來極度的困擾,這是我們始料未及,也深表遺憾。後續,對於受訪對象在極大壓力下所做的回應,我們十分理解、坦然承受,也祈請各界不要再打擾他的生活。

二、為了呈現較完整的澳洲打工問題面向,我們將三位受訪對象的內容彙總整理為一文;儘管內容沒有任何虛假之處,本刊未作加註說明,仍有違專業的新聞處理原則。面對新聞學者及部分人士的指正,本刊謙虛接受,當深自警惕、深切檢討,並對當事人及國立清華大學所造成的困擾表示歉意。

三、作為一本專業財經刊物,本刊長期關注台灣經濟困境,並持續探討各種解決之道。台灣經濟沉淪,國人或身歷其境,或感同身受,亟待大家共同省思與行動;我們誠摯相信,社會各界不會因本刊個案報導的不周,失焦了對台灣經濟前景本質的關注,則台灣是幸。

 


 

 

 

澳洲苦勞報導 清大抗議不實
13:56:32
(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18日電)國立清華大學今天發表聲明表示,今周刊封面故事報導「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未忠於新聞來源,清大嚴正抗議。

清大表示,今周刊12日出刊的這篇封面故事未忠於新聞來源,將3個打工者的經驗逕自撰寫為1個人的說法,並未正確引述受訪者提供的資訊,並且引述受訪者身分單指稱為「清大畢業生」。

清大指出,這篇報導除有違新聞專業及道德,令人強烈質疑報導真實性,更對清大校譽造成傷害,對此嚴正抗議。

清大表示,校方曾向今周刊查證受訪者真實身分,今周刊僅以含糊方式回應。縱使今周刊於聲明中表示,為了保護當事人匿名處理,報導是為了突顯台灣經濟的問題,但就報導方式已欠缺新聞的客觀性及真實性,且清大為本事件利害關係人,也因本報導受到不公允的公評。1010918

 

 

「清大屠夫」移花接木? 今周刊拒道歉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彭慧明/連線報導】
2012.09.18 06:23 am

澳洲打工度假的清大生,發出聲明稿澄清今周刊報導「移花接木」。
圖/截自PTT
今周刊報導清華學生在澳洲打工當屠夫,引發熱烈討論,網路前天出現受訪學生的聲明,指周刊報導「移花接木」;清大副校長葉銘泉昨天說,從學生指控看來,今周刊這篇報導有問題,清大近期會發文給周刊,要求周刊道歉。

今周刊品牌經理夏瑋昨晚表示,連其他媒體都跑到澳洲,證明確有清大學生在澳洲當地肉品工廠工作,今周刊並無造假,無須道歉,希望政府正視國內經濟的困境與問題,這才是重點。

夏瑋表示,昨天編輯部門再度討論這次的報導,當初是為了保護所有當事人,將案例整合後以第一人稱寫作,但案例本身都千真萬確經過採訪,未來採取這種寫作方式時,會在文末註明寫作方式。

他說,網路流傳的該篇「當事人爆料」不具姓名,連「代po」的人都不表明身分,今周刊不會為了這種網路傳言道歉。

今周刊編輯部則表示,與採訪案例的當事人都有保持聯絡,當事人也願意出來表示自己的看法,文章並無造假。

葉銘泉則認為,引起話題的清華經濟系畢業生,「從頭到尾沒跟學校聯繫,不知何許人?也不確知是否清華人」;校方曾請周刊提供名字,但對方表示不願意。

葉銘泉說,周刊報導「移花接木」,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傷害,也有欺騙讀者之嫌,對清大校譽更造成損害。「周刊不僅要向清大道歉,也該還給當事人公道」。

葉銘泉並指出,能否就職跟態度有關,清大畢業生碩士一般有四萬元薪水,大學生也在三萬元以上,如果一畢業要求五萬元,找不到工作是理所當然。

 

今週刊新版澳洲台勞 「30萬學貸」突不見了

新頭殼newtalk2012.09.17 林靖堂/台北報導

《今週刊》「澳洲打工實錄」報導遭質疑「移花接木」後,昨日召開記者會澄清,原先刊登的是3位打工者的「3合1彙整版」;隨後,《今週刊》也在網頁刊登3位受訪者的「全文」。只是原先報導提及的「身上背著30幾萬元學貸」在「新版全文」裡,卻憑空消失。對此離奇的差異,《今週刊》總編輯謝春滿今(17)日僅以「昨日聲明已很清楚」,不願進一步說明。

最新出刊的《今週刊》第821期,以清大經濟系畢業生為主角,報導「台勞」到澳洲打工故事,引發社會話題。豈料,昨天中午一位自稱該學生的友人在ptt網站發文,轉貼「清大學生」臉書的反駁聲明,並強調他根本沒有背著30萬元學貸。《今週刊》隨即召開記者會澄清,稱他們一共訪問3位台灣學生,並在該刊網站公布「3名台灣大學生的澳洲打工實錄---清大、逢甲、師大畢業生的告白」。總編輯謝春滿表示,這是「原音重現」,是為讓社會了解《今週刊》採訪內容出於事實。

但經新頭殼比對先前已出刊的紙本,與《今週刊》網頁的新版「全文」卻發現,舊紙本所提的30幾萬元學貸,在所謂的「原音重現」版,卻憑空消失。不僅原來清大學生沒有提及學貸,2位逢甲、師大畢業生的訪問裡,也看不到學貸等字眼。

《今週刊》昨日發出的聲明強調,「我們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如果3位大學畢業生的「原音重現」版都沒有提及「學貸」,那怎麼可能「會總整理」出一筆30幾萬元學貸呢?對此,《今週刊》總編輯謝春滿今天回應表示,所有的質疑皆在聲明中說的很清楚,他們採訪內容也都是基於事實。

由於總編輯謝春滿在紙本刊物的「編輯室報告」,也曾提到「本期的封面故事裡,也有一個典型的台灣苦勞輸出案例」,「身上背著30幾萬元學貸,逼著他離鄉背井找出路」等等。記者進一步追問,她自己本人是否有參與將3位受訪者故事合一的編輯過程時,謝春滿都以「一切都依聲明為主」,拒絕進一步說明。

對於外界質疑《今週刊》新聞造假一事,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指出,媒體要維持信賴度與公信力,任何地方都不能造假,若新聞寫作誇大、拼湊、捏造部分事實,都會毀掉原本立意良善的新聞題材。

她說,如果《今週刊》為了要讓故事更為聳動、吸引閱讀而誇大細節,或整合多個故事為一,那就有違背新聞專業之虞。她呼籲《今週刊》,要向外界清楚公開說明,為何要將3故事合一的新聞編輯處理過程,否則《今週刊》在公眾的信賴度毀滅後,很難再挽回。

 

 

 

澳洲台勞新聞造假?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新頭殼newtalk2012.09.16 林朝億/台北報導

針對今週刊已發廣泛議論的「澳洲打工實錄」是否造假,今週刊今(16)日發出新聞稿表示,他們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最新出刊的今周刊第821期,報導台灣大學畢業生到澳洲打工故事。報導裡共提及3位學生身份:清大經濟系畢業生(男性,未滿30歲)、逢甲經濟系賴逸凡(男性,25歲)及師大畢業生(女性,25歲)。

在清大學生部分,今週刊報導主要提及,他在食品加工上班;要賺一桶金,把英文練好一點;在台灣曾當銀行理專;以及曾遇到澳洲人歧視、叫囂、吹口哨等經驗。

不過,今日中午,一位自稱該清大畢業生的朋友,在ptt網站po文說,他朋友已經在臉書發文反駁此報導如下:

1.今周刊未經本人同意,登載於封面故事,且未經任何告知逕行出刊。
2.經本人今日致電今周刊求證,該副總編輯表示,此篇專題為多位背包客的故事,但只以我的第一人稱去表達,十足移花接木,指鹿為馬。
3.本人僅與該作者通過兩次電話,內容僅僅閒聊澳洲生活起居內容,生活經驗,從未答應接受單人專訪,今周刊此專題內文與事實有嚴重出入。
4.本人整段談話從未與對方談論到學校,而記者也僅僅在談話的最後詢問『為什麼清大畢業會想來澳洲打工』這樣的問題,但標題卻十足的消費清大,我表示強烈不滿與抗議。
5.本人未收一分一毛稿酬,也並不知道將刊登於封面故事,當初僅僅是受我在今周刊友人之託,因他們要做打工旅行專題,分享一下澳洲生活經驗,殊不知變成如此負面及聳動。

他還指控,今周刊內文幾乎完全瞎掰,什麼欠學負債,什麼朋友看醫生看不起回台灣,什麼農場像猶太人集中營,什麼餐廳端盤子被fire,從未發生且子虛烏有的,最扯的是後面種族歧視跟仲介那段,掰到有點扯,我只是跟他分享我的看法,『我覺得在這邊的中國人都很會做生意,一條龍的經營方式,掌握工作機會就掌握通路,延伸下來的租屋、租車、二手車買賣,真的很會賺錢。』『澳洲人很愛喝酒,路上有些醉漢很喜歡對亞洲人叫囂』結果就變成什麼種族歧視,仲介對女生毛手毛腳。最扯的是瞎掰什麼室友哭哭啼啼哭訴,會不會太扯。「今周刊如果不能給我滿意的處理方式,我不排除投書到其他媒體澄清」。

在當事人指控後,今週刊立刻在網站上公開原本會員才可以閱讀的全文。

經新頭殼比對後,清大畢業生所指控,冠在他頭上的二戰勞改營感覺、聽過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及牙痛看醫生經歷都是逢甲經濟系畢業的賴逸凡所言。至於「清大學生」所指控的欠學貸經歷等,今週刊報導全文中都沒有出現過。

今週刊今日也找出受訪者之一的賴逸凡說明採訪經過。同時,編輯部也發出聲明指出,這次報導的主軸是,透過赴澳洲打工的故事,突顯台灣經濟的問題。

今周刊表示,他們自2010年起陸續製作了「無感復甦」、「苦勞經濟」、「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等封面故事,這一系列的報導,都在探討台灣經濟的困境與問題,

今週刊表示,在報導中,雖然他們做了匿名處理,但是卻低估網路的力量,當事人被人肉搜索,造成生活極大的困擾,報導出刊後,他連續二天無法上班,到了第三天也得躲躲藏藏,承受極大的壓力,對於他的處境,今週刊非常關切,一直在思索怎麼幫他。

今週刊表示,這次報導,為了保護當事人,我們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最後今週刊做出三點呼籲:

一、希望藉由這次澳洲打工事件,作為政府和全民關切台灣經濟困境的起點。希望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

二、期待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去澳洲打工,在台灣也可以有好工作。

三、我們誠懇呼籲馬總統及陳冲院長儘速召開全國經濟會議,找出台灣經濟的病根,擬出具體有效的處方。

 

 

arrow
arrow

    肚臍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